近期,“農民也能獲職稱”成為熱議話題。在農業大省山東,先后有7600余人獲評高、中、初級新型職業農民職稱。這批擁有職稱的“新農人”或許沒學歷、沒背景,但他們普遍懂技術、善傳授、會管理、敢開拓,既下得了農田,也上得了講臺,以先富帶動后富。
非科班出身的“蘑菇專家”
2018年,山東率先在東營試點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東營市利津縣綠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佟福興是最早一批擁有職稱的“新農人”。
接到采訪電話時,佟福興還在忙著為客戶發貨,一批批菌種、菌包等物料從他的基地生產出來,通過物流運往山東淄博、濰坊等地,甚至銷往天津、云南、新疆等全國各地。
30多年前,初中畢業的佟福興一心想尋找一個致富門路,改善家中條件。“種植食用菌比其它項目投資少,周期短,設施簡易,有大棚就能實現。”佟福興把目光放在了種蘑菇上。
佟福興最初從外地購買菌種,但卻發現這些品種在本地“水土不服”,他琢磨培育一些適合當地的新品種。2008年,佟福興征地30畝投資創建利津縣興昌食用菌研究所,近幾年先后研發選育120余種食用菌、藥用菌新品種,并牽頭成立利津縣綠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8年,佟福興評上東營首批農民農藝師中級職稱;2019年,升為副高級職稱;2021年,晉升為正高級農民農藝師職稱。
“農民參加職稱評定,不看學歷、論文,手里的技術活兒說了算。”在佟福興看來,職稱評定是對他技術和能力的一種認可。有了技術身份后,他能對外推廣自己的經驗和做法,幫助更多農戶成為蘑菇種植能手,并以此增收致富。目前,在政府支持下,佟福興成立的研究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帶動生產基地5個,輻射帶動種植戶1000多戶。
返鄉創業的“鄉土人才”
農民評職稱政策不僅激勵了一批活躍在田間地頭的農民學文化、增技能、懂管理,邁上“新農人”之路,同時也為許多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大展身手提供機遇。
來自臨沂市蘭陵縣的張清華擁有華南農業大學本科、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2013年,在南方打拼多年后,他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優渥條件,選擇返鄉創業,投資200萬元(人民幣,下同)創建蘭陵東福家庭農場,并與高校合作研發出適宜蘭陵當地氣候的辣椒新品種進行推廣種植,帶動周邊2000多戶種植戶共同致富。
作為中國蔬菜之鄉,蘭陵縣的蔬菜種植面積常年達120萬畝,其中辣椒種植面積約30萬畝,占四分之一。“雖然辣椒是我們當地的主導產業,有近40年栽植歷史,但農民收益普遍不高,每畝收益在1萬到2萬元之間。”張清華介紹,與普通辣椒品種相比,新品種的每畝收入可達6萬-7萬元,收購價格高出普通辣椒品種近50%。
2020年,張清華在臨沂職稱評審中通過了副高級職稱,這不僅是因為張清華研發推出新辣椒品種,帶動農戶增收,還源于他從技術層面解決了困擾當地農戶40多年的問題。
“魯南地區容易出現連陰天,低溫寡照時間長,辣椒易落花、落果。”張清華通過實地查看和研究,制定出完整的防治方案,從土壤調理、植株管理等方面為農戶消除后顧之憂,相關方案還申請了技術專利。
對張清華來說,農民高級農藝師的職稱“光環”讓他有更多機會分享辣椒種植技術和創業經驗,他被臨沂市農業農村局特聘為農民講師,每年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授課。同時,他所經營的家庭農場對外合作的基地不斷增加,效益更好,輻射周邊農戶共同致富。
專家:培育“新農人”為鄉村振興儲人才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曲延春認為,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老人農業”面臨效率和可持續性的困境,“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曲延春說,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是衡量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標志,不受學歷、專業等限制,重點考察業績貢獻、經濟社會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這些要求和規定符合農村和農民實際。對于評上職稱的農民,各地一般不僅有現金獎勵,而且會在資金、項目、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這一政策不僅為更多農民成為“田間秀才”“鄉土專家”提供機遇,而且使“農民”這一職業更具吸引力,激勵更多優秀人才扎根農村、樹功立業,為打破鄉村振興人才瓶頸注入活水。
本文鏈接:http://www.ydjiaoyu.cn/xwzx/1177.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