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吉林、山東等多地農民通過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并獲得相應職稱,這些新聞經媒體宣傳后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種地也能評職稱?農民拿到相應職稱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給農民評職稱有什么用?在大眾的普遍觀念里,一般只有企事業單位和高校內部從事教學、研究的人員才會參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現在,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田間地頭勞作的農民居然也能獲得專業技術職稱,這成為打破公眾刻板認知的新鮮事。
事實上,早在2017年多地就開始醞釀為農民評職稱。2017年7月,浙江省提出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制約,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農業系列職稱的評審范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2019年10月,人社部、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深化農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就專業設置、評價渠道、評審權限、建立綠色通道等方面均做出了調整。例如明確提出,對長期扎根基層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業技術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激勵優秀農業技術人員扎根基層、建功立業。
與給農民評職稱相對應,“農民”一詞也被賦予新的含義,變得越來越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身份”,而成為主動選擇的“職業”。如2022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在2015年版的基礎上,將農業數字化技術員和農業經理人等都納入大典當中。在兩版大典中,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人員也均在其中。可以預見,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未來新型職業農民將成為更多人的職業選擇。
農民成為一種職業選擇、農民可以評職稱,這是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帶來的現實需要。伴隨科技在農業生產中深度運用,越來越多農民脫離田間勞作,開始與機器設備、智慧生產打交道。如在蔬菜生產領域,利用智能溫室大棚控制系統從事蔬菜種植逐步變得流行。在智慧溫室內,氣溫、濕度、土壤鹽堿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多項數據都能實現24小時監控,何時打藥、何時澆水、何時采摘,都由控制智慧溫室的“農業大腦”決定,農民通過智能端就能可以掌控生產全過程。在不少農業大省,智慧農業灌溉系統已經上線,根據植物種類、土壤類型以及光照等情況,智能系統能自動感測到什么時候需要灌溉、灌溉多長時間,智能系統可以還自動開啟灌溉、關閉灌溉。利用衛星導航系統,農機可以實現自動駕駛,農用無人機可以播種、噴藥、灌溉……越來越“酷炫”的農業科技,需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給農民評職稱,可以鼓勵更多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扎根農村、深耕農業。職稱評定是對于職業農民的一種認可,有助于提高其個人榮譽感、社會地位認同感。由于工作辛勞、收入低等原因,大量青壯年農民脫離農業、農村,導致農業優質勞動力流失;另一方面,涉農專業生源不足,涉農畢業生不愿從事農業生產,影響著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發展壯大。想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一方面應扎扎實實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應提升農民的職業形象。給農民評職稱,既是對農民職業化的一種官方認證,也是對農民專業技術水平的肯定與褒獎,有利于讓全社會形成重視農民、尊重農民的良好氛圍。
對農民專業技能的認定,不應僅僅停留在一紙證書上,還應當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這樣才會吸引更多的農業人才參與農民職稱評定,帶動更多農業技術人員提升能力素質,爭做優秀人才,真正發揮出職稱評定激勵人才、培育人才的作用。在各地實踐中,獲得相應職稱的農民已經享受到了一定的優惠政策。如山東東營市為獲取初級、中級、高級職稱的農民分別發放一次性補助3000元、5000元、8000元;吉林省對獲評者給予連續五年的資金獎勵和各項補貼。此外,河北、湖北等地還優先推薦此類人才參與各類評選、評優活動,鼓勵他們中條件適宜者優先興辦農業技術經營型實體企業。農民評上職稱,僅僅是一個起點,接下來應為他們創造條件,給予技術服務、項目合作、銀行貸款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充分釋放這些“土專家”“田秀才”的聰明才智,激發鄉村振興一線人才活力。
構建農業強國、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未來應通過職稱評定等激勵措施,鼓勵更多優秀農業技術人員扎根基層、深耕一線,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里大展身手,成為建設農業強國的“頂梁柱”。
本文鏈接:http://www.ydjiaoyu.cn/xwzx/1681.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