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985、211名校的博士、碩士畢業生們爭相入職中小學的新聞著實不在少數。有很多網友調侃道:現在的中小學,都快成為“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了。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去當中小學教師,這些高學歷畢業生,都會遇到一個現實的問題——教師職稱評審。
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的知識分子這樣,把“職稱”看得如此重要。
這也難怪,職稱作為知識分子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重要標志,并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與職業生涯息息相關。
在這些對職稱如此渴望的知識分子之中,老師隊伍無疑是其中的主力軍。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老師,評職稱都是他們繞不開、躲不過的現實問題。
每當“職稱評定季”過后,有些評上職稱的老師猶如范進中舉,喜形于色;有些未評上職稱的老師猶如喪考妣,失魂落魄;
當然,還有極個別老師更是憤憤不平,或是從此消極怠工,或是與領導“干戈相見”,雖然這種現象極為少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已經“看破紅塵”的佛系老師們,根本就沒有把評職稱列入自己的長期發展計劃之內。
眾所周之,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以教師現在微薄的薪水,男教師養家糊口難,女教師美容化妝少,更別提買大房子、豪華車,給孩子優質的教育或者留學,只因為一個字:“窮”啊!
老師評上一級職稱就能漲一級的工資,但為何要輕易放棄?
這不是放棄,而是根本就評不上!老師們職稱評定背后有許多心酸、無奈和苦楚。
苦楚之一:僧多粥少、名額有限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級各類教師隊伍的總人數近2000萬,而中小學教師無疑是其中的大多數。
目前,小學教師的職稱分別為小學員職、助職、中職、副高職;中學教師的職稱分別為中學二級、中學一級、中學高級、正高級。中學二級等同于小學助職,中學一級等于小學中級,中學高級等于小學副高級。
雖然職稱等級劃分清晰,但無奈每年晉升名額指標非常有限,這就像金字塔一樣,越高級別的職稱越是金貴,上升通道極為擁堵。
就拿我姐任教的中學來說,300多個教職工,高職有100來人,中職將近200人。
由于高級職稱編制早己用完,而是己超編制嚴重,要想中進高,只有等高級教師退休之后,通過“退二補一”的辦法才有空出名額。
雖然45歲以下的中職幾乎都夠評高職的資格了,但只能干等著,有很多人估計到退休還是中職,因此,年輕老師們的積極性嚴重受挫。
苦楚之二:內部篩選、標準模糊
正是由于“僧多粥少”名額有限,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定幾乎都是先進行校內初步篩選。
由于中小學教師職稱是“評”出來的,而不是像翻譯、醫生、律師、經濟師那樣是“考”出來的,但篩選標準的主觀性極大,這就給學校領導們留出了大量可操作的空間。
學校內部篩選所使用的“官方標準”,即各省人事廳、教育廳給出的標準,內容涉及項目繁多。就拿“思想政治”這一項來說,要求教師“團結協作,服從組織安排”。
那么問題來了,團結協作究竟如何衡量呢?團結協作是和誰團結協作?與領導、與同事?服從領導安排,等不等于服從組織安排?給同事打高分,能不能體現團結協作?
同時,中小學教師職稱校內篩選,有時候過于注重考核工作量,而不注重教學技能和教師的專業化。你說你的英語八級,聽說讀寫譯樣樣精通,但你一定就能教好學生英語嗎?
中小學老師更看重的是對學生要有耐心,認真負責,教學對路,而不是像大學老師那樣自身水平有多高。
另外,評審小學副高級和中學高級,許多地方都有一條硬性條件:五年班主任經驗。
其實,很多班主任的教學水平并不高。當然,當班主任確實非常辛苦,特別是“雜活”干的多,但職稱尤其是高級職稱,應當是對教師專業技能的一種認可,專業技能不行,干活再多也不是專家。
打個簡單的比方,這就像播音員說了一句字正腔圓的話,外行說了十句方言交織的話,你能說后者由于說的話多,所以他的表達水平就高嗎?
苦楚之三:論文硬杠、引發腐敗
多年前,山東省莒南縣的一位中學教師曾提出質疑:為什么中小學教師在晉升中、高級職稱時,非要有發表論文的硬性要求?
原來,在1992年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工作恢復后不久,不少地方在晉升中、高級職稱的條件中加了一條:必須有兩篇論文,且必須是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還得2000字以上。
此后,對這一硬件條件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實際上變成了“一票否決制”。至于老師平時的工作態度、業務能力、教學成績,雖然沒有說不重要,但遠遠不及論文這條線關乎“生死”。
過了按工作年限和經歷劃定的宏觀控制線后,只要你有論文,就一帆風順,連能不能上講臺都不管了。
而沒有論文絕對不行,論文字數差一點也照卡不誤。莒南縣的那位老師說,他所在學校的一位教學骨干(數學教研組長),僅僅因為論文只有1700字,就沒能評上。
像這種現象并非鮮見,評職稱,寧愿讓自己花錢出書,為評職稱,而求人發“論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論文、專著在某些領域可以作為評職稱的依據,但對中小學教育之類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來說,是否一定要把論文和專著作為評職稱必備的條件,甚至變成“一票否決”?
苦楚之四:論資排輩、扼殺新秀
在我國,職稱本身就講究“論資排輩”。
因為,在教師評職稱的規定里,就限定了在下一職稱必須要有的任職時間。比如,評小學副高級和中學高級,要求學校考核三年優秀,本科畢業五年以上。
除了文件上的這種規定之外,在同樣具備相應任職時間的老師中間,你還要心照不宣地等著資歷、輩份比你高的人,讓他們先行一步,這種成文和不成文的規矩,在實際上就衍生出了種種矛盾。
我姐所在學校的化學教學組,有一年因為評職稱論資排輩,最后工作都難以開展下去。
由于“退二進一”,組里空出了一個高級職稱的名額,十來個中級職稱的老師的眼睛全盯著呢。
學校領導為此簡直傷透了腦筋,最后平衡來平衡去,還是給了一位工作了時間最長的“老”老師。公布名單的那一天,大家都很平靜,誰也沒提意見。
然而不久,學校才發現這早已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學校接到市里一項教學任務,需要一位課題組長,他們想請一位中級職稱的老師牽頭。領導找到其中一位老師談話,他直搖頭:“我不敢當這個組長,大家都是中級職稱,我敢指揮誰呢?”
學校領導找遍了所有老師都遭到了拒絕。其中,一位膽大的老師說得更絕:“唉,您還是另請高明吧,我得省點時間養養胡子,現在不是胡子長的值錢嗎?”
苦楚之五:你爭我奪、傷及感情
每年到了評職稱的時候,最忙活的其實是各個學校的領導們:手里就那么幾個可憐名額,哪個該上,哪些該等,會不會留下“后遺癥”甚至過激行為?
掂量來掂量去,簡直比做生意都難。
現在職稱多數是和職責分離,與待遇掛鉤的,因此也帶來了實際利益沖突。中小學不像大學那樣,基本上沒什么額外的經費來源,評職稱可以說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
很多班主任周一到周日七天,六點五十到校,全天坐班,一年無非比任科任多掙一萬不到。而評上高職的科任老師,基本工資相比以前一年就多了六七千,還不算績效和課時費,你說這些班主任心里能高興嗎?
實際的利益沖突造成了同事之間的摩擦和傾軋,引發了許多不該產生的矛盾。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則報道:一所中學的女教師已經評上了高級教師,但在等待張榜公布的時候,她卻自殺了,原因竟然與職稱評定有關。
這位女教師55歲,已有32年教齡。論學歷,是師范院校的本科畢業生,論教學成果,多次被評為模范教師。在校長的鼓勵下,原本與世無爭的她,申報了高級職稱。
然而,這所學校有同樣資歷的人為數不少,學校里彌漫著一種不好的競爭氣氛,這使她很不習慣。
一個老師對她談論另一個老師:不該占著茅坑不抗屎,她聽了覺得是在說自己;另一個教師在教研室大罵某教師:好狗不擋道,她聽了心驚肉跳。
一些與她競爭的教師,見了面不再和她打招呼,她更是無法接受。由于思想斗爭一天比一天激烈,她的心靈在無聲地流血……
苦楚之六:惟親惟權奢談公平
一到“職稱評定季”,有些學校的領導集體“出逃”,到市里找個隱蔽的賓館住下,背靠背地研究人員評定問題。而且還規定,評職稱期間一律不準和單位里的人聯系,不準打手機、發微信,據說是怕評職稱時有不正之風侵襲。
但是誰都知道,這只是自欺欺人的玩意兒,因為評委會成員是誰,大家早已了解得一清二楚了,每次評職稱,評委會人員都要忙上一陣子。
遞條子打招呼,上門游說,請客送禮,簡直會把門擠破,對膽子大一點的來說,這正是一個斂財收物的好機會。
此外,一些中小學的領導撈職稱也可謂勢不可擋。
有的學校領導根本就不懂教學,卻榜上有名,而人們最為看好的老師卻名落孫山。這叫什么公平競爭呢?
標簽:
本文鏈接:http://www.ydjiaoyu.cn/xwzx/978.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